最近明史相當火紅,但小弟文筆比不上明朝的哪些事兒的作者.只好來介紹一下清朝的皇太極崛起歷史,其實皇太極當初 對明朝及其客氣,甚至給袁崇煥的信中稱呼“汗致書袁老先生大人”。皇太極所求者,只是明朝對滿清在遼東地位的承認,和給予一定的錢糧。當然滿清有乘機占明朝便宜的心理,但是顧忌也很多,一個袁崇煥的幾千兵力就可以幾次擊敗滿清,逼迫滿清繞道而走。但是歷史就是這樣有趣,拉長來看常常因為依各不同的決定會對未來有決定性影響:

  滿清入關前,從用人就可以看出滿清君王的戰略。祖大壽,在明末清初,可以說是如雷貫耳。袁崇煥威震遼東之時,祖大壽是袁手下最得力的大將,甯遠保衛戰、甯錦大捷、北京保衛戰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遼 東將士中,他是唯一親見自己主帥在殿前被捕下獄,一怒之下領兵反叛,毀山海關東走。可是袁崇煥在獄中的一紙書信又把他招了回來,他的母親及孫承宗勸他奮勇 殺敵以贖出袁督師。在遼東將領中,他是營救袁崇煥最力一員,曾請求削職為民,以自己的官階贈蔭換取袁督師性命。但袁崇煥最終還是被他奮勇保衛的人千刀萬剮 了。之後祖大壽率領袁崇煥舊部,這支大明最精銳的部隊,駐守寧遠、錦州、大淩河等要塞,抵禦清兵的入侵。

        崇禎四年,祖大壽奉孫承宗之命守大淩河城,八月, 城才修了一半,皇太極以傾國之師,把大淩河城團團包圍住。祖大壽突圍不得,援軍又被擊退,只能閉城堅守。皇太極不斷地送信勸他投降,他都不予理睬。堅守了 三個月,城裏糧食吃完了,開始殺馬吃。馬殺完了,開始吃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吃光了,開始吃軍中的老弱病殘。軍中的老弱病殘也吃光了,接下去就該是健壯將士 的互相殘殺了。無論如何,城是沒法再守下去了,所有的將領,除了副將何可綱,都認為只剩下投降一條路了。於是祖大壽長歎一聲:“人生豈有不死之理?但為國 為家為身,三者並重。今既盡忠報國,惟惜此身命。”於是殺了誓死不從的何可綱,與皇太極在城外設壇盟誓,算是正式投降了。然後他向皇太極獻策,他願意帶一 支兵馬去錦州,在城裏當內應,皇太極滿心歡喜。但祖大壽進錦州城後就抵抗清軍。皇太極惱羞成怒,兩次御駕親征攻打錦州、寧遠,都無功而返。祖大壽又為明朝 守了十年的城,直到崇禎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傾國而來包圍錦州城。這一次整整圍了一年,洪承疇的十四萬援軍在松山被擊潰,洪承疇投降;祖大壽糧盡援絕,城 中又開始人吃人,只好再次投降。這樣的情況下,皇太極仍沒有殺他。只是沒給他部隊,沒再重用他了。

        史書中記載他投降以後的唯一事蹟,是曾經寫信勸他的外甥 吳三桂投降。吳三桂當時還沒有“沖冠一怒為紅顏”,這種勸降信自然毫無作用。祖大壽平平安安地活到了順治十三年,老死。可以說征戰天下的戰略就是重用人才的戰略。

  皇太極對祖大壽這種強敵,有殺害無數清兵、背信棄義的事實,還能夠容忍下來,接納下來,並且讓他一直平平安安活到老。這樣的器量,也難怪滿清能夠使無 數的人才死心塌地為之效忠。試問漢人皇帝之中,上千年來幾個君王能有這樣的器量呢?

       這樣的君王能夠做到人盡其才,善待人才,又怎能使人才不趨之若鶩。明朝 的皇帝實在是差得太遠了。皇太極總有統一天下的野心,但是在他那個形勢下看來,幾乎是完全沒有指望的。

       明朝的實力,包括土地、生產力、人口、人才、兵力、 軍事力量,是滿清的百倍。《天聰實錄稿》元年三月初二日,“秀才岳起鸞曰:我國宜與明朝講和。若不講和,則我國人民死散殆盡。”《明清史料》甲編,天聰二 年八月“事局未定”奏疏:“南朝雖師老財匱,然以天下之全力,畢注於一隅之間,蓋猶裕如也。”

       《太宗實錄稿》:天聰七年十月,皇太極責駡主張出兵南攻之 人:“天予我有數之兵,若稍虧損,何以前圖?” 介紹明代的內閣制度 明代初年,朱元璋改組政府,在中央設立中書省,當時有左右丞相,由丞相來總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事務。 初期,中書省大權掌握在左丞相胡惟庸手中。因為顧忌到皇權旁落,朱元璋“命奏事毋關白(告知)中書省”,開始遏制中書省權力,但是胡惟庸不甘示弱,反 而組織黨羽,招集軍馬,陰謀武裝政變。這下可激怒了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殺掉了胡惟庸等人,也一併廢除中書省及丞相制,將中書省及丞相權力分別交 給了六部衙門,由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將大權集中到了自己手上。 但是皇帝的精力有限,很難做到對國家大事的面面俱到,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嘗試設置“四輔官”,協助皇帝處理事務。 因為效果不好,朱元璋廢去四輔官,並於洪武十五年仿照宋代制度,設立內閣,讓大學士擔任顧問兼秘書的職務。 

       《昭代典則》說:(洪武)十五年十一月丙午,初置大學士。 內閣在明朝初期並不是職位名,只不過是皇帝讓自己信任的文臣對國事提出參考意見以供選擇,這些人原來的官職並不高,既沒有在六部兼任職務,也不隸屬於其他部門,他們沒有權力直接指揮行政,是屬於議政的部門,和東漢時候的尚書、唐代時候的翰林學士性質差不多。 因為明朝皇帝的懶惰和無能,皇帝越來越依靠太監和朝臣替自己處理國家事務,久而久之,內閣這些人逐漸得到升遷,並且也有了正式的辦事處所,他們的地位也得到提高,往往尚書、侍郎,或有加銜至於“三公”者。 

       仁宗以後,閣臣之權加重,到嘉靖年間,大學士的排名已經列在六部尚書之上。這個時候,內閣相當於丞相的位置,明代大學士一般稱閣老。 內閣大學士表面位尊而權重,但難以獨立發揮其權力,其與皇帝溝通受制于宦官,提拔選舉賢良又受到了吏部、兵部的約束。 明代廢中書設內閣,主要是為了保證皇權的高度集中,但是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很少像朱元璋這樣的精力充沛,於是讓大學士擔任皇帝顧問兼秘書的職務。

        內閣的大學士手上沒有實權,他們的政治主張往往受制于秉筆太監,所以內閣一直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或許這正是明朝皇帝的意願,至少保證了內閣不會因為權力 過大而架空皇帝。而皇帝分外信任身邊的太監,認為他們沒有野心,忠心耿耿。皇帝的考慮也是有道理的,在中國歷史上,太監謀朝篡位終獲成功是不可想像的,中 國或許會接受一位女皇帝,但絕不可能接受一個太監皇帝。明朝中後期,朝廷大臣謀反是沒希望成功的,這就是皇帝重用太監的唯一好處。

        明朝畸形的政治制度使得朝廷大臣們要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就必須有當紅太監的幫助,比如張居正改革要依靠聯合太監馮保才能掌權十年進行政治改革,而東林黨左光鬥、楊漣他們也是站在太監王安一邊反對魏忠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