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有個名牌環保包的限量促銷, 在各地造成排隊的新聞; 又因為限量, 還有排隊爭議, 讓一些辛苦排隊而買不到的民眾心生不滿, 使得百貨公司還得發禮券以解民怨, 更增新聞的賣點與可看性; 不過從頭到尾我透過新聞記得的是環保包上印的字:"我不是一個塑膠袋"(I’m not a plastic bag); 反而不記得它的品牌名稱(Anya Hindmarch)
同時找到另個角度的相關新聞如下:
        上海仿冒業者表示:「它這個包啊非常非常簡單,因為它這個全部都是純麻的,因為它是環保包啊,而且它的料子本來就是在中國大陸做的,所非常非常簡單,一般的話,像我們做這種名牌的啊,一般是不會做這種,材料比較低等的包包,因為它真的很簡單。」

       這是一條供應鏈前後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 一端叫行銷, 透過品牌的力量, 讓低價限量的產品, 透過排隊行為的新聞賣點, 增加一般人的品牌印象; 另一端叫製造, 思考的僅是材質, 與製造的難易, 而對於較簡易的產品還認為是低等的; 在製造端的思考當然是相對簡單, 只需考慮品質,成本,與交期, 都是可以直接碰觸的實體流程; 而在行銷端所思考的卻多是無法直接碰觸或量測的心理感受; 實體流程很容易可以計算出來值多少錢, 心理感受的價值則是隨企業的操作手法而有差異

        其實很多市場的小攤販就是操作心理感受的高手; 可能運用價格, 例如1元飲料, 一折跳樓拍賣, 都可以引來排隊人潮, 透過排隊或圍觀的人潮, 再引來更多好奇的人潮, 操作好奇心, 或是貪小便宜的心態, 都在賺取行銷, 賺取心理感受的價值; 連以創新科技聞名的Apple, 都在iPhone上市之前操作科技迷的好奇與期待的心理價值, 用較少的預算可藉以達到最佳的行銷宣傳(天下雜誌: iPhone的神秘行銷; Jupiter Research估計, 行銷iPhone耗費一億美元, 是微軟行銷Win95經費的一半), 心理感受的價值是虛擬的難以計算的, 但只要企業掌握到這部分的價值, 在消費者心目中常常具有類似獨占的地位, 也就能夠享有超額利潤

        台灣的企業多數還沒辦法賺到類似心理感受的價值, 即使宏達電, 或即將品牌與製造分家的華碩或明基, 都具有一定水準的研發與製造能力, 卻一直令人感受不到他們操作過什麼令人感動的行銷案例; Benq在剛跨入品牌行銷時, 曾在電視上播過一些廣告, 帶來一些知名度, 卻沒辦法帶來營業利益或毛利的提升; 現在HTC也為了新手機Touch打廣告, 或是ASUS也即將進行品牌與製造的分家, 他們可以因為創造心理感受的價值而帶來更大的利益嗎? 即使攤開已經走過品牌道路宏碁的損益表, 看到的毛利率和純代工的廣達,仁寶相距不遠, 那電子產品的品牌又創造了什麼樣新的價值了? Acer, ASUS, HP, Dell的NB可以令人有多少心理感受的差異? 而HTC Touch和Apple iPhone又令人有什麼不同的心理感受差異? NB產品好像掛什麼名牌差異都不大, 即使HTC做到Apple同等級的創新, 似乎還沒有令人深刻的心理感受, 但是iPhone在創新與新聞媒體的操作之下, 卻會另消費者對比其他廠牌的手機有不同的感受, 因而能夠享有超額利潤; 只是連市場的小攤販都是操作心理感受的高手, 台灣這些電子產業的人才難道做不到?

        是否注意到所有的精品品牌幾乎都和"穿"有關; 俗諺說: "富過三代才懂吃穿" , 不過是吃與穿有這麼難懂? 現實狀況卻真是難懂, 一堆人跑去排隊就為了一個在仿冒者眼中的低等包, 那個穿的境界, 是講究品質成本的製造業者難以理解的; 台灣電子產業人才濟濟, 產品品質與成本控管一流, 但在這麼斤斤計較的研發與生產流程中, 卻少留一點空間生活, 沒有愜意的生活怎會懂吃穿的境界? 吃穿不過就是日常生活, 只是為資本家打工的人在全球競爭之下, 加班是常態, 恐怕過個普通的日常生活都很難, 缺乏日常生活的體驗, 大概難以體會什麼事可以在平凡中感動人心, 但這才是心理感受的價值與企業超額利潤的來源; 在許多企業開始覺得製造的利潤微薄而跨入品牌的同時, 財經商業相關的雜誌或電視媒體也開始出現許多關於吃與穿的篇幅, 或許哪天真能從吃穿之間發展出台灣的重要品牌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