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的財務從何處著眼?答案是「營收」?為什麼?

       財報分四季公佈,但財報公佈的時間,往往已經落後短一到兩個月,雖然仍舊具有中長期分析的價值,但倒底讓投資人覺得有種「火車過後才鳴笛」的遺憾,而營業收入這項資訊就能解決部份困惱,因為每個月的營收金額必須在下個月十日之前公告之,所以每個月的營收稱得上是最即時的上市公司實況了。

       在探討營業收入之前,必須先弄清楚一個觀念:合併!

        很多人不清楚營收與合併營收之間的差異,營收很容易瞭解,那為何會有所謂的合併營收呢?關鍵在於赴中國大陸轉投資的限制與節稅的因素,以往海外投資較少時,一家公司的高雄廠、桃園廠或台中分公司的營業收入和所有財務結算數字當然都被列入總公司的財務報表中。

        過去台灣企業的經營模式,常是以母公司為本體,並且集銷售、生產、採購與研發等主要功能於一身;隨著企業規模日益擴大及全球布局(絕大多數是中國)的分工模式,許多母公司已轉型為控股公司,而各轉投資公司也分別負責部分功能。在這樣的情形下,解讀合併資訊才能夠反映出企業真實經營全貌

        舉健鼎(3044)這家公司為例,大家經常在各種資訊上看到健鼎無錫廠或健鼎湖北廠,但是在會計上,那並非健鼎的分公司或廠房,那些都是不折不扣的獨立經營的公司,其名稱是「健鼎(無錫)電子有限公司」、「健鼎(湖北)電子有限公司」或J&J Holding Co., LTD…等等。雖然健鼎(無錫)與健鼎(湖北)的業務和原有的高雄廠或台中分公司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這在會計與帳務認列上卻是屬於長期投資的項上。

       既然是長期投資,則母公司只需認列期末的損益,也就是說只將健鼎(無錫)每季或每年的稅後淨利(損),認列在母公司營業外收支,但是,問題隨著轉投資的金額與比重越來越高,母公司的財務報表上的投資收益(或損失)的比重也會越來越高,然而,明明那些子公司的業務其實是和母公司的業務有著相當的重疊性與相關性,如健鼎公司接到蘋果的pcb光電板的訂單,多半是交由健鼎無錫去生產製造,所以健鼎無錫的財務狀況如果只用「投資損益」去函蓋,將會失去判斷上與實際上的準確度。

       既然健鼎(無錫)電子有限公司和母公司一樣從事生產製造銷售相關的產品,投資人應該也得弄清楚該子公司的一切財報資訊,才能判斷該子公司接了蘋果的光電板訂單到底有沒有賺錢?毛利率多少?也間接去判斷健鼎之投資價值。

       只要持有超過被投資公司的股權50%,則其轉投資公司的財務報表必須和母公司合併編列合併報表,若低於50%則只認列投資收益(或損失)無須將兩家公司的財報數字加以合併重編。當然由於健鼎持有他們的持股高達50%以上(其實都是100%),所以在會計準則上必須將這些公司的財務報表與母公司健鼎的財務報表合併編列。

       所謂的合併報表,就是將所有的子公司的營業收入、毛利、淨利、資產、負債….等等財務數字納進母公司,讓報表更能明確的看出這家公司的整體營運狀況。

        對於報表使用者而言,IFRSs上路後,未來企業在逐季公布財報時,將只公告合併報表;只有在公告全年財報時,才會另行公布母公司個體財務報表作為承認財報、分配盈餘之用。

   健鼎簡單損益表                                                                          單位百萬
    左邊是母公司的損益狀況、                         右邊是合併報表的損益數字


      從上表很清楚的可以比較出:

      1、母公司營收與合併總營收之間,單季就有近十倍(或86億)的差距

      2、若把子公司的財報併入計算,投資收益就減少了九億多,相對了營業利益也增加了九億多,合併報表比較能看出真實的經營狀況。

      3、如果只單單看母公司的營收、營業毛利或營業利益,其失真的程度相當巨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