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面的隱憂(消費面為主) 2011/5/17

        從2009年上半年全球經濟開始逐步落底,緩步的邁向復甦(2010年的高成長多數是基期低假象),至今也接近2年。但今年第一季開始逐漸出現一些不安的徵兆,日本地震不過是落井下石罷了。我並不在意歐美債務危機,那不過是短期市場修正的藉口,這種無解的問題,留給杞人憂天的人去煩惱即可。

        提出幾個個人認為全球經濟面臨的問題,提供大家參考。

        1. 新興市場消費成長放緩:
        新興市場國家在2008年金融風暴後,已成為支撐全球經濟復甦最大的動力來源,但新興市場從去年中國開始緊縮房市、利率後,今年逐步產生抑制經濟的效果。中國的生產(PMI)的下滑部分反應歐美市場需求的減緩,但其消費(零售銷售)即便面臨5%以上的物價上漲,卻有成長率縮減的趨勢,代表實質消費成長率更低。
        而觀察巴西、俄羅斯等國今年以來的零售銷售年增率也在放緩,這是一個實質面的利空,在資本主義下的世界,沒有比消費出現遲緩更令人擔心的事,20世紀及21世紀就是靠歐美國家過度消費才創造出一番經濟榮景,而未來10年只能依靠新興市場的消費接棒才能維持全球經濟不墜。

         2. 中國勞動成本增加,使全球物價蠢蠢欲動:
        物價連續性上漲(俗增通貨膨漲,但我不認同這樣的定義)在2000年前,受惠新興市場生產要素低廉下,幾乎沒有通膨問題,反而還在經濟稍稍修正時,產生了通縮疑慮。可是2000年後新興市場的崛起,吸納原物料的能力大增,逐漸帶動一波原物料的上揚,而這時中國的勞動力至少還扮演著重要物價的抑制力量。
        中國政府在這兩年已明顯希望將過度投資導向消費增長,也開始傾向大幅調升勞工的薪資,這個影響在近兩季度台灣中小型上市櫃財報中很明顯的展現出來,因為投資收益部分不是大幅衰減,就是轉零、甚至虧損。第一波的廠商因應方式可能採西進或試圖轉嫁成本,而轉嫁將促使物價面臨另一波的上漲。

         3. 歐美債務無解,但抑制需求可以預期:
        雖試想過歐美債務的解決之道,除了破產外沒有第二方式,以前歐美國家在拯救新興市場經濟危機時,往往可以瀟灑的放棄債權,但是現在握有歐美債務的新興市場國家(包含台灣),有能力這樣做嗎? 且金融全球化後,各國的金融市場相關性極高,誰也不願去讓主要國家出現金融危機,才會在2008年後不斷的採輸血,用治標的方式來處理債務問題。可以清楚的看到,這兩三年主要深受債務壓力的南歐國家,的確因財政緊縮導致經濟不振(主因是消費不振),這種不振也很可能會在未來侵蝕美國。

         4. 金融危機不斷,但金融遊戲不死:
        一直很佩服多數操作別人錢的人那種,別人的錢死不了的心態,即便2008年金融市場大幅修正使很多投資人受到重創,但回顧2009以來,金融市場依舊如故的四處投機炒作。我不能否認金融操作獲利在短期可以創造出貨幣的虛幻效果,創造出消費需求,但是這種來得快去的快的金融遊戲,往往退去之後,才如巴菲特所言,發現自己沒穿褲子在游泳。我比較擔心的是,這兩年金融市場的上揚沒有經過中期修正,故今明兩年投機風險大幅增高,而金融市場一旦修正,財富效果的縮水也會形成全球經濟的一個抑制力量。

        上述幾項概括的都是對於需求的擔憂,新興市場消費放緩發揮不出人口乘數效果;而物價上揚最後一定會抑制消費,畢竟多數國家的所得成長趕不及物價的上升;歐美等債臺高築的國家,未來只要不成為全球經濟的拖油瓶就阿密陀佛了;最後像自己這種金融投機客,面臨當前潛在市場高度的修正風險,而口袋變薄時多少也抑制了消費力(例如一直想追逐Apple世代產品的動力降低,或旅遊的意圖降低等)。

        不過就想身為投機客的自己而言,擔心的還是經濟對於市場的影響,而擔心過後(市場修正後),往往只能重回樂觀,以期帶給生活與人生一些正面的雨後彩虹。

創月刊是我黃國華擔任社長與總編輯的財經學習類月刊,請大家捧場一下去下列聯結點選, 創月刊不走時事新聞路線,所以即使是過期雜誌都是一本本財經學習類的專書



四月號創月刊:



耕讀狂想曲


耕讀狂想曲:人生不只是投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