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證市場的陷阱

        Warrant的迷人之處,在於它擴大了槓桿倍數,使得標的資產小小的漲跌百分比變得更大、更讓人興奮。即使在避險操作上有稅負上的爭議,但各券商仍爭相發行權證,吸引多少散戶投資人投入此一市場,如券商的行銷話術:損失有限,希望無窮,但真有那麼簡單嗎?

        舉凡所有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包括:認購權證(warrant)、選擇權(options)、期貨(futures),甚至是目前各式各樣的連動債等等,其都有兩項共通特點:1.難以評價(pricing)或比價。2.槓桿(leverage)程度變成一個希臘字母(如:delta、gamma等),但投資人其實並不了解自己面對的風險。

        就第一點討論:Warrant的賣方為券商,券商當然要賺你的錢囉,所以在warrant市場流通之際就已經過分高估(價格都有被加碼,mark-up),意思是只要warrant賣掉,後續的避險操作沒什麼特殊狀況,券商就一定可以賺到報酬,可稱之為B2C型態(券商→散戶)。而Call option的市場參與者(買賣方)大都為散戶,故option價格未被過分地高估或低估,券商也沒有誘因作市場參與者,一般來說相對於warrant的價格是比較便宜的,也可稱之為C2C型態。(散戶←→散戶,但此時的散戶並不屏除專業人士)

        兩個一樣的東西,就會有一樣的價格,這是所謂一價法則(law of one price),否則市場上的套利力量便會開始作用。所以就賣方(券商)而言,很簡單,就把東西作得有一點點不一樣就好了。所以即使市場上存在著標的資產相同的權證,到期日、履約價等等,還是會有所不同。

        散戶的手中是沒有權證的(因只有券商有籌碼),所以你沒辦法看到被高估的權證去放空或假設自己是券商,跟大家講說:「來喔、來喔,挖家ㄟ權證卡俗,卡緊來買彎刀ㄟ」,比較成熟、世故的投資人(譬如說常來逛總大、豹大blog的網友)大不了就不去買,但卻沒有市場機制作價格矯正的。

        簡單地說:「只要你買了,你就注定輸」。因為權證的市場價格只有高估,沒有低估。

        個人觀察:會在衍生性金融商品賠錢的人,大都有共同的特徵:他們聰明,可以了解遊戲規則(如報酬型態、交易策略),他們甚至懂Black-Scholes model、懂volatility smile,但卻不夠聰明到了解自己就是賭桌上的肥羊!

        離開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市場吧!那是一個聰明人的世界。承認自己的力有未逮,是金融投資的成功第一步。而股權市場的投資,不需過人的聰明才智,但須邏輯嚴謹的推理,及恆久耐心的等待,你我都可以做得到。但請先謙卑。

       總按:這篇投稿近一個多月,今天在整理信箱時才發現,未免遺珠之恨,趕緊po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