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職棒復活-需求曲線大規模移動

   經濟學教科書第一課需求與供給,總是如此告訴我們:當商品價格下跌,則會刺激更多消費,反之若價格上揚商品消費則會衰退;供給亦然,如果廠商生產的數量增加則會引發價格下跌,現實生活中也有諸多商品可以舉證,如電腦、手機等資訊產品便是最好例證。所以經濟學便以縱軸為價格,橫軸為數量,劃出了需求與供給兩條曲線,曲線交點則是所謂的市場均衡價。台灣眾多的代工業者緊抓這個供需原理,不斷地以降低成本降低售價來刺激產品買氣,以維持其商品的競爭力。

1150783417.jpg  


    然而多數人卻忽略了經濟學第二課: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本身,曲線本身是可以移動的,也就是在原有的供需平衡之下,整條需求曲線移動,這意味著無須降價便可以生產並邁出更多產品。
  
   舉兩個最有名的例子,蘋果手機從第一代開始至今已經歷經四代,其銷售量逐年不斷攀升,從來也不曾聽聞i-phone何時用降價來刺激消費者,甚至還發生賣越貴越受歡迎的「反供需理論」的現象呢?其實道理大家都曉得,蘋果藉由不斷創新與日新月異的功能刺激消費者需求,而這種模式在經濟學上稱之為「需求曲線移動」。

   再舉一個更熱門的話題:中華職棒,經過201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的熱潮後,今(2013)年台灣職棒的票房竟然比起去年成長三倍(過去幾年平均看球人數不到2500人,2013年開季第一個月竟然高達8000人以上),難道是職棒門票降價嗎?亦或是職棒場次減少嗎?既然不是透過降價也不是透過減少供給,何以今年的票房會大幅成長呢?當然所有球迷都知道那是因為經典賽、旅美好手回台和美國大聯盟球星曼尼加盟的種種因素,回到經濟學原理的解釋,正是「需求曲線大幅度移動」。

   台灣職棒今年能夠復活之更深層的經濟學原理還有一個:那就是供給有限,台灣職棒不論是隊伍、場次甚至球場座位都是固定不變的,也就是說就算票房需求大量成長,也無法立刻有效的增加所謂的供給量,只要引爆需求曲線移動,自然會帶給球團源源不絕的票房收入。



   
   一條供需曲線亦可以解釋人生的眾多決擇,填選志願、選擇職業或經營企業,到底要進入固定僵化的供需原理的世界,只能靠低薪、不斷降價來提高自己或商品的競爭力?還是選擇進入「需求曲線可以移動」的領域?冷門科系與行業一如近幾年來的台灣職棒,當鎂光燈一旦聚焦,立刻可以獲取供給與需求之間失衡的利益。


p.s目前我的文章只有國語日報願意刊登,至今我仍未放棄想在平面媒體寫專欄的意願,如果有平面媒體願意來邀稿, 我相當樂意配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