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提一個「壟斷性產業不斷掠奪完全競爭產業」的例子,眾所皆知,便利商店早已經把傳統雜貨店打到土星以外,或許你可以用一種「台北犬儒」毫無同情心的口吻說:「這是時代的趨勢」,當十多年前這個「壟斷性產業不斷掠奪完全競爭產業」發生時,也增添了許多中高齡失業者,不過,那些是過去式,我今天要提的貧富差距模式,壟斷性產業掠奪的一方仍舊是超商,而被掠奪的「完全競爭產業」已經淪到小吃業小攤販,如果各位有空到一些科學園區、高級辦公區看看,或看看自己周邊上班族的飲食行為與習慣,許多上班族的三餐當中已經慢慢在便利商店當中解決了,你我喝的飲料,是不是已經幾乎都是便利商店或大賣場所販售的「罐頭飲料」了,請大家分析一下自己現在的在超商解決飲食的比率,和十年前或二十年前的比率,便會發現,你吃的喝的並沒有變多,而是把花在小攤販小吃店的消費漸漸轉移到超商了。

        沒辦法,超商的食物與飲料,除了口味以外,樣樣都比攤販優勢,它具有買賣便利快速,合乎外食者需求 ,便宜,超商大量進貨統一處理下,當然比攤販有成本優勢 、….不啦不啦不啦…..誰都可以講出一堆經濟學理由,而且應該都不會太離譜。

       問題是,台灣內需行業已經不振十年,在內需大餅沒有擴大下,這些產業當然只能互相掠奪市場,總不能叫消費者一餐吃兩個便當吧,於是,超商這行業並沒有進入彼此火拼的地步,因為她們掠奪的是傳統市場、早餐店、小吃攤、小文具店、小型快遞業、飲料店…..特別是超商的餐飲,她們用以一種比小攤更低價(至少表面看起來是如此)的定價策略,讓週遭的小吃攤無力生存或只能跟著降價,起碼讓想要踏進外食市場的小創業者知難而退,所以當超商的低價便當低價三明治低價簡餐掠奪了小吃攤的營收時,這塊外食大餅的收入當然流入超商。

        超商何許人也,7-11的股東中,45%是統一,42%是外資;全家的股東中有日商全家、泰山、日商伊籐忠,萊爾富有光泉….顯然地不是財團就是外資,而生意流失的小吃攤或小吃店的老闆應該都屬於較低收入的個人,於是貧富差距就會越拉越開。

        可怕的並非超商可以賺多少錢,而是「小吃攤」這類的行業一直是社會的「安全瓣」!大家都聽過「燒肉粽」這首歌吧!這首歌很具有底層庶民經濟文化意義,歹命的失意(業)人,為了生計的維持而擺個肉粽攤養家糊口,這在十幾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多年前是常有的事情,一些結構性失業的勞工,一些因景氣不佳而者不到工作的人,把家傳老媽子的廚藝拿出來擺個小攤,然後等待景氣谷底的遠離重新投入職場,無形間也讓失業者有了經濟與精神的寄託,這個社會也不致於被高失業率拖垮,而有些生意不錯的攤子當然就因此繼續營業下去,所以這種小吃所塑造的社會意義也造就了今天台灣小吃業的發達,而台灣的小吃已經是台灣觀光業的「唯一賣相」了。

       心細的讀者大概瞭解我所形容的「可怕」之處,這種超商外食如吹摧枯拉朽式地擊垮大部份的小吃店的同時,除了造成貧富的差距外,也連帶摧毀了這道社會安全瓣,當投入小吃的門檻與難度變高以後,從小吃這行業退出者加上從其他產業解僱的人,又是一塊原本可以安身立命之地從此消逝;我更擔心的是,萬一這種小吃文化漸漸淡化後,台灣觀光的價值恐怕又要面臨減分的命運,我認為這不是危言聳聽,台灣從北到南,許多小吃與攤販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便是「一個禮拜只能作兩天生意」,或許有一部份的原因便是…超商這個壟斷性產業。

        記得,明天上班時,多走兩步路去向台灣經濟無名英雄—小吃攤老闆「交觀」一碗肉羹麵或一顆肉圓,少吃一點超商的加熱冷凍便當或關東煮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