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匯存底與分析

據中國人民銀行最近公布數據,截至今年二月底止,中國外匯準備增加至8537億美元,首度超過日本的8501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一。我對外匯存底的來源分為四大項:
1.貿易順差
2.外國人直接投資
3.外匯孳息(許多人會漏掉這一部份,央行不可能擺美元現鈔在其金庫吧,總會去買美國公債)
4.HOT MONEY(熱錢,我比較喜歡稱來路不明的錢)

自二○○一年至二○○五年間,中國貿易順差累計190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人投資金額2400億美元,兩者合計共4300億美元,這段期間外匯存底孳息約700億美元,但期間外匯準備增加6067億美元,反映出熱錢佔大陸外匯準備的比重也在快速增加,我估計大約是1067億美元的熱錢,而中國的股市其制度不良且2001-2005年幾乎是空頭走勢,其中絕大多數是意在炒作人民幣的投機熱錢。

幾個問題與看法

1、中國會不會拋售美國公債?
我認為不會,中國除了8500億的現有儲備外,每年至少以1500億的速度在累積增加中,全球金融市場只有美國公債具備這麼大的胃納量;其二美國公債殖利率已經直逼5﹪,收益性也比歐元與日圓好,中國央行官員跟總幹事一樣都是讀同樣的經濟學經典,同樣有操作背景,還有什麼金融工具比美債更適合中國央行?

2、先來談中國近五年的經濟發展政策的理論與其目標:
我認為中國仍舊受至於「大凱因斯學說」,有點像1989-1992年台灣的郝柏村院長那一套,這個理論認為:投資膨脹首先可能帶動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而後進一步推動工業製成品出廠價格和零售物價的上漲;最後,投資增長亦帶動消費的增長。

問題來了,中國大量引進外資投入生產性事業後,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是先嚐苦果,但是中國仍屬世界供應鍊的一環,廉價的供應已經成為常態,出口的成品受致於美歐日等大廠的定價,而較高級的產品供應環節,仍然受韓國與台灣等周邊國家所牢牢掌握,所以推動工業製成品出廠價格,和零售物價的上漲的第二目標根本無法達成。
那消費的增長呢?偏偏又碰到華人傳統的高儲蓄力,加上中國人口過多以至於分配不均,中國國內消費一直沒有跟上GDP亮麗的成長,好不容易2003年SARS解除引起一部份如沿海居民的消費熱,如汽車,但不到一年時間卻引起過熱的通膨,中國當局不得不實施對固定投資與設備的第二度宏觀調控(第一度在1995年)。

3、人民幣會不會升值?

有了對中國經濟近五年來發展理論的背景後,來討論人民幣升值才會有一致性的意義,我認為會,06年3月以來原物料包括石油與鐵砂精銅等又蠢蠢欲動,CRB指數近一個月來又漲了5.2%;代表中國第二度宏觀調控又失靈了,只是這次並非其國內投資過熱,而是其他經濟體循著15年來中國模式的複製,如印度等,如同台韓掐住中國出口品價格,這些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也不允許中國獨用原料資源;中國只剩一招可以維持不差的GDP與控制其通膨:升值。升值可以降低進口原物料的計價成本,可以降低進口物價進而刺激一部份消費,只不過有一個風險:

4、其他週邊國家會不會跟進?

05年7月29日人民幣升值,而就從那一時刻起日本反向貶值,05年日圓從101元貶到121元,貶幅高達20﹪,台灣央行也聰明的識破這個局,新台幣從05年7月的31.65貶到年底的33.65,於是造就了日本經濟復甦與台灣從05年3Q以來的出口大躍進,我曾經講過這是美國所佈的「和平紅利」的戲碼。所以06年若人民幣再度升值,周邊國家絕對沒有人會跟進,若台灣央行彭總裁笨到去跟進的話,那總裁乾脆換我去當好了(哈!玩笑話)。

5、人民幣升值後熱錢會不會跑?
肯定不會(起碼不會大量的撤離),根據大紀元網路的調查:近五年來湧進中國的熱錢有50﹪來自台灣、15﹪來自港澳(很抱歉只能引用大紀元,因為沒其他單位做統計),也就是說大部分熱錢不是真正的套利者,而是具有些許意識型態的資金,這些資金既然不是去賭人民幣升值(表面上是如此的聲稱啦),那升值後依舊不會撤離。

中時報系社論之謬論:

我三天不罵媒體就會渾身不痛快,節錄一段06年4月4日中時報系的社論:「中共也不可能任由美國政府予取予求,因為人行外匯準備中美元資產仍佔八成以上,對美國債券市場有舉足輕重影響力。假若中共調節外匯準備結構,大幅增持美元以外資產,勢必導致美元貶值,這也是中共抗拒美國壓力的最有力本錢。 」

增持美元以外的資產—中國央行會冒流動性與收益降低的風險嗎?這不過是政治話題,報紙有他的立場(親中反美),但是對經濟事務的判讀千萬別把立場代進來,這容易迷失。

勢必導致美元貶值—這不就是美國的目的嗎?

若中共調節外匯準備結構,也就是賣美債—如果這麼做,結果是什麼?結果就是美國利率上升,這不就和FED的目的是一致的嗎。

報紙ㄚ,用功一點好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