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13.3.2)有則新聞

   基金經理人兩炒作手法 不可不知(摘自經濟日報)【經濟日報╱記者高佳菁/台北報導】

    台股再爆基金經理人涉嫌不法炒作案。第一金控旗下第一金投信三名基金經理人,涉嫌和普格科技的公司派聯手,利用基金炒股坑殺投資人,收取近四百萬元回扣。

    台北市調查處昨天搜索約談許弘政、許訓誠及喬仁傑三名第一金投信基金經理人,許訓誠與喬仁傑坦承涉案,檢察官熊南彰命兩人各交保一百萬元;許弘政供詞避重就輕,交保一百五十萬元。

    這三位基金經理人都是資歷深且績效佳的基金經理人,喬仁傑及許訓誠甚至還曾獲得基金業的「金鑽獎」表揚。
    調查官昨天還同步帶回炒股掮客柳建民、李柏俊、張老福、譚期升;複訊後,柳交保一百萬元,張與譚各交保廿萬。

    金管會昨天已要求第一金投信到金管會報告,官員指出,若有具體事證,將嚴予懲處。
    許弘政、許訓誠與喬仁傑在第一金證券投資信託公司任職,分別負責操盤大中華基金、店頭市場基金與旗艦基金。
據調查,普格科技董事長特助張勛逵涉嫌在去年和漢亞企管顧問公司董事長張家銘(在押)共謀,製造假交易,掏空挪用普格科技四億六千萬元,炒作自家股票。

    同年七月,普格科技股價飆到高點,張家銘擔心資金承接力道不足,透過柳建民等掮客,說服第一金投信基金經理人許弘政、許訓誠加入炒股行列,並提供兩位經理人,若運用基金每購買一次普格股票,就依交易金額提供百分之七點七的回扣。

後來他們又搭上基金經理人喬仁傑。由於喬是紅牌經理人,掌控基金額度較高,因此給予百分之八點五更多的回扣。
檢調發現,許弘政等三人在一個月內,運用五千五百萬元基金炒股,造成大中華等三檔基金虧損兩千萬元;許弘政等人收取回扣近四百萬元現金。


    不肖的基金經理人炒股,通常有兩大手法,其一是與炒股集團談好回扣,經理人再拿操盤的基金進場買股,事後跟對方報帳,目前回扣行情約是買進金額的5-10%;第2種是掌握上市櫃公司第一手消息後,自己搶先下單,再透過操盤基金大量敲單,迅速炒高股價,賺取價差。

    一般說來,炒股集團把股價炒高後,準備出貨,此時需要買家承接股票,手握共同基金的基金經理人,很容易成為炒股集團鎖定的合作對象。透過掮客,炒股集團會找上意志不堅的基金經理人,談好如何配合,也就是直接透過基金經理人操盤的基金,大量敲進講定的標的股,一邊拉高股價,一邊協助炒股集團出貨獲利了結。

經理人再拿著基金買賣進出帳單,跟炒股集團收取回扣,據悉,目前市場的行情約5-10%,舉例來說,如果基金買進1,000萬元,炒股集團會給基金經理人50萬元到100萬元的回扣金,且雙方為避免被抓到把柄,都是直接用現金交易,以免留下鐵證。
 
   另一種也是不肖基金經理人常見的手法,主要是拜訪上市櫃公司,取得第一手消息後,若認為有炒股的機會,先透過人頭戶下單買股,再利用自己操盤的基金,大量買進同一檔股票,甚至結合同黨,一起炒股,拿基金當靠山。
  
    一旦炒股成功,賺錢速度相當快,因此,一開始經理人可能從300萬到400萬開始玩起,愈玩愈大,可能用融資炒股,金額變成數千萬。 

   業內人士指出,要炒股賺大錢,靠單一經理人不易達成,因此,有心炒股的不肖基金經理人,甚至事先找尋「合作夥伴」,透過團隊戰來達成目的。



  總按:
   

   這則新聞讓大家可以從中了解一些事情
  
    一、
金融界真的很黑,但這非我寫評論的要點。

二、上市公司作假交易假營收

    我坦承外界很難事先去辨識營收真假,這類上市櫃公司假營收的情況相當常見,彷彿有待揭開的謎團,但投資人只要正確掌握一些基本面分析的邏輯,雖然不至於可以像辦案人員精準的掀開迷霧,但至少花點心思去拼湊,其實應該不會掉進陷阱。

    普格公司的股價從去(2012年)3月開始飆漲,但由於公司派無法順利出貨獲利了結,於是找上投信,投信在去年七月進場(見圖一)。

圖一
1958825877.jpg  

從普格的營收(圖二)可以看出,該公司營收只有在去年六月與去年八月有明顯的增加,公司派明顯作出亮眼的六月營收來讓配合的投信有「投資依據與藉口」,並在同年八月企圖再作另一波亮眼營收,企圖吸引散戶進場。


圖二
1958825878.jpg  


圖三
1958825879.jpg  



    散戶如何避免陷入這種股票呢?其實如果懂得幾個基本面的標準,就一定不會身陷泥沼:

1、營收年增率一定要至少連續三個月轉為正成長
  這個觀念我已經講到嘴巴快爛掉,不懂的人請去看我寫的《財務自由的世界》、《財務自由的講堂》和《鈔票的重量》的書。

   人為作假帳很難可以維持三四個月以上,以普格為例,再去看圖二,從去年三月到去年底,這段期間的營收年增率大多處於很糟糕的負成長,就算去年八月出現4.17%的數字,也只是曇花一現。若把握營收年增率至少要三個月轉為正數的原則,正常的投資人是不會去淌這種混水,更別說專業的基金經理人
   
   2、一定不要碰現金流量負數的公司
   不管公司派、媒體與金融業編織了什麼天邊一朵花的燦爛故事,不管公司派如何狡辯(像群創明明就是虧錢,卻還宣稱其營業利益轉正),營運現金流量與自由現金流量為負數的公司,不碰就是不碰。見圖四,普格當時(去年1-2Q)帳上稅後淨利雖然利用假帳作成正數,但是照妖鏡的現金流量表就露餡了,相信正常投資人是不會去淌這種混水,更別說專業的基金經理人。

圖四
1958825880.jpg  


  3、內部人紛紛請辭

    101/05/17李銘 董事請辭
101/05/17總經理起辭
    101/08/28財務主管、會計主管及發言人異動
    101/08/28變更簽證會計師
    101/10/29董事鍾孟姍辭任

  這家公司又是個出事情當下,內部人紛紛請辭的例證,再度驗證內部人紛紛請辭,多半伴隨著外界解不透的茶壺裡的風暴。
 
   4、一定有不服氣的人硬是要說那些生技類股一樣沒有營收沒有數字,股價還不是一樣漲翻天,對....我承認,但是一個投資人只要碰到一次像普格這種案例,短短半年不到從三十多元跌到三塊錢,只要一次,投資人就從此畢業遁入損失亂葬崗的芒草當中,平安才是投資的最大追求目標


   三、這則新聞最有趣的地方在於「炒股掮客」

   我的小說《內線國度》(2008年出版)、《金控迷霧》(2008年出版)、《潘朵拉商人》(2011年出版),多次提到所謂的炒股掮客,從投信炒作普格這個案子便可以知曉,金融市場中的的確確有相當多的所謂掮客,這些掮客當然也非等閒之輩,你我這種小人物其實還沒有那個能耐呢,炒股掮客多半也是金融界出身,多半來自於券商承銷、外資研究員、創投或股票營業員,他們懂得金融市場上有哪些公司不是正派,也知道哪基金經理人與操盤人當中哪些是屬於操守不良者,當然這種工作有著極為神秘的面紗,有些掮客用完自己的人脈後就無法繼續興風作浪,有些掮客卻能夠利用媒體並組成團隊繼續將炒股掮客的工作SOP化,不相信,請看上面那篇報紙報導的最後一段「透過團隊戰來達成目的」。

   四、為什麼非得成立團隊呢?
  金融業要組團隊的用意無非是業務龐大分工細微,非一人可以專斷,再加上金融業乃國家社會公器,多人參與可以達到防弊的功能。

  但個人或少數幾個人的投資,用得著組成什麼團對嗎?也不過就買賣幾檔股票,多數專業金融業出身的人應該都具有投資研究的能力,何須與他人分工合作,更重要的是,自己賺錢幹嘛要分給別人?

  答案就在組團隊可以充場面(製造聲勢來吸引媒體與業界注意)、拉關係(藉由團隊來認識公司派與金融業操盤人)、找門路、鑽抬面下利益....其他的就不宜多說了,免得得罪一堆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